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长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人口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怎样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引我们科学把握和有效应对形势变化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我们做好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人口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平博体育网址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强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就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进一步的谋划和部署,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一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倡导积极的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政策,有效降低家庭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二是推动老有所养,举措包括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等。三是推动老有所为,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优化就业、社保等方面的年龄限制政策,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在对《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的学习和把握中,各地卫生健康工作者深刻领悟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健康报记者 赵星月
全面认识正确看待人口发展新形势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担忧,认为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少子化加剧,将给经济增长、创新能力、社会保障等造成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减少会对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比如劳动力减少、消费投资动能减弱。同时,人口减少也有一些正面效应,比如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倒逼经济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人口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利弊兼有,不能只看一面,有些问题要长期看,不能急于下结论,既要反对“人口决定论”,又要反对“人口无关论”,趋利避害做好工作。
《论述摘编》给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谭颖诸多启发。“与全国相比,江苏省老龄化、少子化程度更高,正处于深刻的人口结构转型期,这一转变必将面临挑战,也蕴含着机遇。从机遇方面看,老年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利于催生养老服务、健康医疗、老年用品等新兴产业增长点。随着延迟退休年龄、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等措施推进,未来‘人才红利’接续‘人口红利’,将成为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促使消费向服务型、品质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谭颖说。
陕西省与全国多数省份一样,老龄化、少子化加剧,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给经济增长与内需动力造成压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适配面临结构性调整。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军林认为,人口发展新常态,也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新机遇。“如加大对全民终身教育、职业技能提升的投入,有望将每一个个体塑造得更具创造力与适应性。这种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不仅是在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更是在主动塑造一个以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更可持续的人口发展新格局。”张军林说。
湖南省的人口发展形势具有中部人口大省的特点。“挑战中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小松介绍,新的发展机遇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劳动力素质显著提升。随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湖南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经济提供了人力资本基础。第二,都市圈承载力增强。人口向长沙、株洲、湘潭等城市集聚,形成了规模效应,有利于集约利用基础设施,降低公共服务的人均成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第三,“银发经济”带来新增长点。老年群体催生了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康复护理、智能辅具、老年旅游等市场需求,开辟了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朝阳赛道”。
河北省则经历了从“人口净流出”到“人口净流入”的历史性转折。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姜建明介绍,2024年,全省净流入2.1万人,其背后是新兴产业勃发、政策红利释放和区域协同提速所形成的“磁力”。“基于这些有益探索,再结合《论述摘编》所提炼的人口工作要点,河北省在人口工作上方向明、路径清,将从提升人口素质、稳定生育规模、优化人口分布、健全健康服务体系切入,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并存的持续性挑战,以及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质量提升需求。”姜建明说。
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人口发展战略
各地卫生健康部门正着力于从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到全面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的全链条制度设计,不断增强落实人口发展战略的历史主动,认真完成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
我国人口死亡率相对稳定、国际迁移人口规模很小,生育水平是影响未来人口发展态势的最主要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这项工作需要高位推动、多方协同。”谭颖介绍,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作出批示,主持召开省委深改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健康江苏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工作。在政策落地层面,江苏省将生育支持措施写入多份重磅文件。例如,明确对生育一孩、二孩、三孩的企业女职工,分别按其产假期间企业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50%、50%、80%给予补贴;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已为13.7万名孕产妇减轻费用负担超过1.3亿元。与此同时,江苏省持续优化托育服务供给,将“每千名3岁以下婴幼儿拥有托位数”列为设区市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并连续6年把普惠托育机构建设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积极推动托育服务进社区、进单位、进幼儿园,逐步满足群众“身边托、放心托”的迫切期待。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需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姜建明说,河北省在提升优生保障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的同时,注重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该省深入开展农村陈规陋习专项整治,推动12个省级移风易俗试点县先行先试,带动婚俗新风培育工作有序展开;加强婚恋服务支持,打造“三生石”“河北红娘”等婚恋交友品牌,帮助青年单身职工解决婚恋难题;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对符合条件的多子女家庭,优先配租配售较大户型房源,并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有效减轻多子女家庭住房压力。
与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发达国家分阶段渐次出现的医疗、照护等问题可能短时期内在我国集中出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和途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必须大力发展老年健康事业,着力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在内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张军林说。
陕西省持续深化医养结合,推进城镇社区居家健康和养老服务,优化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积极探索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与此同时,全省2340家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52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老年优质医疗服务均等性和可及性显著提升。
随着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更需要不断蓄积和开发“健康红利”。
针对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各地在妇幼健康、公共卫生、慢性病防控等领域持续投入。陕西省聚焦严重多发、技术成熟、预后良好、费用可控的重点病种,建立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制度,为孕期妇女免费提供唐氏综合征、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筛查和2次常规超声检查,为新生儿免费提供先天性心脏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听力筛查,累计惠及孕产妇、新生儿760余万人次,及时发现并救治患有遗传代谢病、听力障碍、先心病等缺陷儿万余名。河北省关注肥胖、近视、心理行为异常、脊柱弯曲异常、龋齿等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多部门联合开展儿童青少年健康“五小”防治行动,积极推进医务人员担任中小学校健康副校长,鼓励医疗机构通过派驻、兼职等方式帮助学校解决校医和健康教育师资配备问题。湖南省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做好前端“防”,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扩充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保障优生优育;做好中端“优”,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扩大儿科、产科医疗资源供给;做好后端“保”,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老年医院、康复医院等,推动医疗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
人口问题始终是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出现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及时调整人口发展政策,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支持政策。经过各方面努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各项重大举措和政策措施的成效逐步显现。
“陕西省将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相结合。”张军林介绍,其一,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解决群众“不想生、不敢生”难题,激发生育潜能,提高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其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树立积极老龄观,推进健康老龄化;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其三,进一步改善生育服务环境,持续增强群众生育的获得感;加强高质量产科建设,全面改善住院分娩条件,大力推广普及分娩镇痛技术;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扩大儿科服务供给,提升区域儿科医疗服务能力,推动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策略,免费实施出生缺陷筛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增补叶酸等重点项目。
江苏省将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加快健全普惠育幼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妇幼和老年健康服务水平,着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谭颖说,在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方面,江苏省将充分释放分娩医疗费用补助、分娩镇痛纳入医保、生育津贴、生育休假、产假社保补贴、失业保险金、住房支持等政策叠加效应,推动免申即享、即生即报,使育龄妇女切实感受到获得感;指导各地加强育儿补贴相关政策宣传解读,确保及时足额发到群众手中;以城市为单元整体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实现“托得上”“托得起”“托得好”。在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水平方面,江苏省将持续推进高水平妇幼保健院建设,全面开展生育友好、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同时进一步提升儿童医疗服务水平,扩大儿科服务供给。在着力构建治疗、康复、护理接续性老年医疗服务网络方面,江苏省将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并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增设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深化医养结合。
河北省将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姜建明表示,在强化老年健康服务方面,河北省将围绕老年人的“急难愁盼”,不断完善服务政策、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能力,着力推动支撑体系、监测体系、标准体系、质控体系、信息化体系、协同体系、人才体系、服务体系“八大体系”建设,有效增强老年人的健康获得感;同时,注重依托京津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扩容增量,引导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让老年群体在床边、身边、周边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推动树立积极老龄观、实现健康老龄化,助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和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在提升妇幼健康水平方面,河北省将积极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强化妇女全生命周期服务。如加快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提升出生缺陷防治能力等。
“面对新形势,人口工作必须从过去以‘控总量’为主,转向‘提质量、优结构、促均衡’的系统性治理。”李小松表示,湖南省将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中心,着眼于未来15至30年,确保湖南省人口总量适度、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一方面,实施积极的生育支持政策,提振生育水平,延缓人口负增长速度,优化未来人口结构;另一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将老龄化压力转化为“银发经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