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博体育网址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概况信息 > 处室信息 > 宣传处 > 媒体报道

读懂牙齿“交接班” 守护好换牙期

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 : 2025-11-03 08:07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自己凑到镜子前,盯着那颗摇摇欲坠的门牙,既期待它脱落,又有点小紧张的感觉吗?这看似寻常的“掉牙”,并非一颗乳牙的简单“退休”,而是人体精心安排的一场“成长升级”。从乳牙到恒牙的顺利交接,不仅关乎孩子的口腔健康,更与未来面部发育乃至全身健康息息相关。

 

为何人的牙齿需要“换岗”

  不少人好奇,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鲨鱼那样牙齿掉了还能再生“补货”?或者像大象一样固守一副恒牙?答案蕴藏在人类进化的智慧中。乳牙替换为恒牙,是身体为适应成长需求做出的精密安排。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匹配颌骨发育。婴幼儿时期颌骨较小,20颗小巧的乳牙率先萌出,刚好满足初期咀嚼需求。随着颌骨发育扩大,乳牙的尺寸和数量均无法满足更强的咀嚼力与营养需求,此时便需要“升级版”的恒牙登场。

  材质与功能升级。人类成年后通常会长出28~32颗恒牙。恒牙不仅体积更大,牙釉质也更坚硬、更耐磨,能够高效处理各类食物,为身体营养吸收提供有力支持。

  暗藏的“牙胚种子计划”。人在出生时,颌骨内已经预埋了乳牙胚与恒牙胚两套“生长种子”。大约6岁开始,恒牙胚在乳牙根部下方悄悄“激活”发育,并促使乳牙牙根逐渐吸收、松动直至乳牙脱落,为恒牙萌出腾出“上岗”空间,让它俩完成有序的“换岗”交接。

 

留意换牙的“时间表”

  儿童换牙期通常在6~12岁,此时口腔内乳牙与恒牙并存,称为“混合牙列期”。换牙一般遵循“左右对称、先下后上”的规律,且女孩换牙通常略早于男孩。每个孩子发育节奏不同,换牙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属正常现象,家长无需过度焦虑。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换牙期的“特殊成员”——六龄齿(即第一颗恒磨牙)。它不替换任何乳牙,而是在孩子6岁左右,从乳磨牙后方悄悄萌出,如同牙列中突然报到的“新战友”。

  作为口腔“顶梁柱”,六龄齿承担主要的咀嚼任务,更是恒牙列的“定海神针”,对建立正确咬合关系、引导后续恒牙整齐排列至关重要。因其不替换乳牙,常被家长误认为是“临时牙”而疏于保护,使其成为儿童龋齿的“重灾区”。

  六龄齿表面窝沟较深,易滞留食物残渣、滋生细菌。因此,在其完全萌出后,应及时进行窝沟封闭,相当于为牙齿穿上一层“防护衣”,是预防龋齿的有效手段之一。

 

常见“小状况”应对指南

  换牙之路偶有“小插曲”,了解应对方法方能处之泰然。

  双排牙:新旧牙交替的“钉子户”

  “双排牙”多发生于下切牙(下颌门牙),是指恒牙已萌出,乳牙却迟迟未脱落,新旧牙齿挤在一起。多由饮食过于精细,乳牙缺乏咀嚼刺激,导致牙根吸收不全成了“钉子户”。换牙期的孩子建议多啃咬玉米、苹果等有硬度的食物。出现“双排牙”时,应及时就医拔除滞留的乳牙。

  “丑小鸭”阶段:门牙大还有缝

  这些问题无需过度担心。恒牙的“块头”本来就比乳牙大,等颌骨发育完善,牙齿与面部之间比例会日趋协调。此外,恒牙的牙釉质钙化及透明度更高,内层牙本质的淡黄色更易透出,这其实是恒牙健康强壮的标志。而门牙长出初期的缝隙多为暂时性,随着邻牙萌出,牙齿们会自动“调整队列”闭合缝隙。

 

换牙期科学护航攻略

  换牙期是培养孩子终身口腔健康习惯的“黄金时期”,家长的科学引导非常重要。

  有效清洁,科学刷牙。每日早晚刷牙2次,选择儿童软毛牙刷与含氟牙膏。教会并监督孩子使用“巴氏刷牙法”,确保每颗牙齿清洁到位。

  善用牙线,清洁到位。换牙期牙齿若排列不齐或有间隙,易发生食物嵌塞。家长可协助使用儿童专用牙线进行清洁,预防邻面蛀牙。

  定期检查,早防早治。建议每3~6个月带孩子做一次口腔检查,并及时处理异常问题。切勿认为“乳牙迟早要掉,坏了也没关系”。乳牙龋坏可能伤及恒牙胚,影响恒牙健康。

  除六龄齿外,其他窝沟深的恒牙也可做窝沟封闭。定期涂氟,还能为牙齿再添“保护层”。

  纠正不良习惯。应及时纠正孩子舔牙、咬唇、吮指、咬笔头等动作,避免牙齿错位与颌骨发育异常。

  均衡饮食。多给孩子吃耐咀嚼的粗纤维食物,刺激颌骨发育,帮助乳牙自然脱落。同时减少甜食的摄入,以免滋生细菌导致龋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