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博体育网址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概况信息 > 处室信息 > 宣传处 > 媒体报道

不仅要克服婴幼儿血管纤细、组织脆弱的解剖学难题,更要重建面部三维立体结构,为二期修复打下基础

挑战极限,为7月龄婴儿“修面”

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 : 2025-07-17 08:17

  □ 特约记者 陈静 通讯员 夏雨晴

  近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团队,为一名7个月大的面部坏死缺损婴儿实施皮瓣游离移植术,创下国内婴幼儿面部感染坏死穿支皮瓣移植最小年龄纪录。目前,患儿已恢复面部基础轮廓,返回家中等待二期功能重建手术。

  不久前,这名患儿因面部严重感染,右侧面颊出现了8厘米×6厘米大小的全层组织缺损,面颊、鼻翼、上唇等地方也被细菌蚕食。由于治疗难度大,家属带患儿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治疗。

  考虑到患儿年龄较小、面部坏死缺损严重,手术难度较大,口腔颌面外科林李嵩教授、邱宇主任医师带领团队进行多次会诊,最终决定采用难度最大的皮瓣游离移植术。“该术式不仅需要克服婴幼儿血管纤细(直径<1毫米)、组织脆弱的解剖学难题,更要重建面部三维立体结构,为二期修复打下基础。”林李嵩介绍说。

  为确保手术顺利实施,林李嵩、邱宇带领团队会同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儿科、新生儿科及药学部,为患儿制定详细周密的治疗方案;手术及麻醉团队反复根据患儿面部缺损进行手术预演;小儿医护组制定精准的液体管理方案和抗生素治疗方案;手术护理组配置超级显微外科专用显微手术器械。

  手术当天,按预定方案安全迅速地切开气管后,林李嵩、邱宇迅速完成患儿右面部创面清理与受区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高炳菊主治医师制备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就在此时,意外情况出现了。医生发现患儿的下肢血管变异,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无法作为皮瓣血管。手术团队立即决定采用非常规横支穿支皮瓣作为替代方案,但由于穿支血管非常纤细,直径不到0.5毫米,手术难度再次升级。

  医护团队将供区穿支皮瓣断蒂转移至患儿面部后,运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将显微镜放大倍率调至21.3倍,成功将患儿左大腿穿支皮瓣与右侧面颊的血管接通,完成右侧面颊的修复重建。手术历经10个小时,在麻醉团队的保驾护航下,患儿生命体征始终平稳。术后,患儿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进一步治疗。

  术后10余天里,在重症监护室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护理下,患儿“新生”的右侧面颊血运良好,供受区创面愈合良好。出院时,患儿已恢复基本面部轮廓,为二期功能重建奠定了基础。

  “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我们始终相信,医学的温度就体现在为每个平凡生命创造希望。”林李嵩说。

附件下载: